新闻动态

宰相写下"青鹅"二字被斩,众臣不解,武则天:你们把字拆开来念_裴炎_朝中_元年

长安城内,秋风萧瑟,天空灰蒙,带着一丝凉意。大理寺的监牢里,宰相裴炎低头盯着桌面上的纸张,纸上只写着两个简单的字——“青鹅”。在场的朝廷重臣们纷纷对视,眼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。为什么仅凭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字,武则天就要下令将裴炎问斩?难道这两个字背后藏着某种深不可测的玄机?这位位高权重的宰相,究竟为何在此时写下这两个字?这些简单的笔画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权谋?

众人皆知裴炎是唐代的名相,但鲜有人知他竟然出身于北周开国功臣之家。裴炎的曾祖裴寂,曾随李渊起兵晋阳,帮助建立了大唐。到裴炎这一代,家族已经声名显赫,权势滔天。

贞观十年,裴炎在洛阳城外的一个庄园中出生。由于其父裴行俭担任东都洛阳的留守,年幼的裴炎便在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中,耳濡目染,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七岁那年,他便能背诵《论语》全文,十岁便能作诗填词,成为当时被誉为“神童”的少年才俊。

当时,洛阳城内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名士李德裕,他发现裴炎聪慧过人,便收他为弟子。一天,李德裕考察学生,出了一道难题:“如何服众?”众弟子纷纷沉默,难以回答,只有十二岁的裴炎站起来,响亮地回答道:“以德服人,众人悦;以势服人,众人惧。”李德裕听后,频频点头称赞。

永徽年间,朝廷大兴科举取士,年仅十七岁的裴炎便通过了进士考试。殿试时,主考官魏征看到裴炎言辞流利,反应敏捷,便感叹道:“此子日后必定成为国家的栋梁!”他在科举中及第后,被任命为校书郎,开始了他的仕途。

展开剩余84%

裴炎为官清廉,深得李治的赏识。咸亨二年时,年仅二十八岁的裴炎就被提拔为中书舍人,参与了朝廷决策的重任。此时,武则天已掌握了朝中的大权,她察觉到裴炎才干出众,便开始拉拢他。

上元二年,一件轰动朝野的事件发生。某天早朝,右仆射刘仁轨当众弹劾武则天干政,整个朝堂一片沉寂,唯独裴炎挺身而出,为武则天辩护:“陛下圣明,皇后贤德,内助君王,又有何错?”此言一出,武则天对裴炎产生了深刻的好感。

弘道元年,李治因病重,武则天与太子李显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。裴炎站到了武则天一方,帮助她废除太子李显,改立李治的四子李旦为帝。这一举措使得裴炎的地位再度上升,最终他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,位列宰相之位。

当时,朝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:“裴炎有三德:聪明、忠直、果决。”然而,谁能想到,这位年轻的宰相,在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刻,却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“青鹅”二字,葬送了自己的生命。

裴炎在朝中的地位与日俱增,显赫的权力让他心生新想法。光明元年初,他主动向武则天请命,要求整顿吏治。武则天批准后,裴炎立刻着手清理各部门官员,迅速安插自己的亲信。仅仅三个月,朝廷六部近百名官员就被更换。

这些新任命的官员大多来自关陇贵族,和裴炎的家族关系密切。随着他们逐渐掌握朝中重要职务,裴炎的政治集团逐步成型,朝中的决策开始倾向于他的意愿。

与此同时,裴炎频繁置办私产。他在长安城南的曲江别院、洛阳城东的庄园,甚至在当时偏远的蜀地,都有着大量的产业。据传,他在蜀中的庄园占地广阔,专门种植茶树,所产的明前茶都被他送给朝中大臣,以此拉拢人心。

光明元年九月,裴炎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。朝廷正在讨论是否在并州设立新的都督府,意见分歧,争论不休。裴炎建议派遣御史亲自巡查并州,再做决策。这个提议一经提出,立刻得到了一致支持。而被派去巡查的御史,正是裴炎的表弟。

然而,裴炎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武则天的警觉。她开始暗中调查,发现裴炎不仅在朝中结党营私,还与禁军将领建立了密切联系,其中最受裴炎青睐的正是右武卫大将军王孝杰。王孝杰曾参与平定西域,功勋卓著,在军中威望很高。

光明元年腊月,武则天决定试探裴炎。她在朝会上提出要给予王孝杰更高的封赏,裴炎立刻附和,并建议让王孝杰统领京城禁军。这一提议让武则天更加确信裴炎有着野心。

永昌元年初,事态发生了剧变。武氏家族提出为武则天的祖先立庙,这一举动涉及皇权的正统性,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议题。裴炎原本可以选择保持中立,但他却公开反对:“国有常制,祖庙之设,应遵旧典。”虽然这番话表面冠冕堂皇,但明显是在质疑武则天的统治合法性。朝中的大臣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。最终,武则天表面上采纳了裴炎的建议,但内心却已经开始布局,准备一举拿下这位不安分的宰相。

永昌元年三月,武则天开始了她的行动。她首先秘密召见裴炎的心腹王孝杰,并以高官厚禄为诱,逼迫王孝杰交出了裴炎的私人书信,这些书信中,裴炎多次提到“李氏江山”“大唐正统”等字眼,内容极为敏感。

紧接着,武则天派出了心腹太监王福临,开始秘密接触裴炎的部下。王福临带着重金,很快收买了裴炎身边的书记官张德,从他口中得知裴炎经常在私下讨论朝政得失。

四月初,武则天实施了她的第二步计划。她借口举行祭天大典,将裴炎与自己的族弟武承嗣安排同坐。席间,武承嗣故意与裴炎谈及朝中大事,尤其是关于武氏家族的地位问题。裴炎不知这是计,竟然直言不讳地说出武氏本为寒门,且不应过多干预政事。此言被太监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。

四月十五,武则天突然宣布要审查各部官员,命令御史台彻查近年来官员的升迁记录。裴炎的政治集团瞬间陷入混乱,部分官员开始向武则天举报裴炎结党营私,任人唯亲。

四月底,武则天再次提出重开武氏立庙的议题,朝中大臣纷纷改口表示支持。唯有裴炎坚决反对。此时,武则天已经收集了足够的证据,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将裴炎一举拿下。

五月初三,武则天在长寿殿召开朝会,突然拿出一封密奏,宣称发现有人密谋不轨。随即,武承嗣站出来指证裴炎勾结禁军,将裴炎的罪行暴露无遗。证据确凿,裴炎无力辩驳。

武则天下令将裴炎立即押送至大理寺狱,和他一同被捕的还有王孝杰等人。在监狱中,裴炎受尽了酷刑,但始终未曾认罪。审讯持续了三天,直至五月初六,武则天亲自前来,大理寺给裴炎最后一次机会。

此时,裴炎已极度虚弱,几乎无法支撑。他提起笔,写下了那两个至今无人理解的“青鹅”二字。所有在场官员都一头雾水,不知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,唯有武则天看后,瞬间下令将裴炎斩首。

就这样,曾经权势滔天的宰相裴炎,在五月初七的清晨被斩首示众。那天长安城内,风雨交加,直到裴炎的头颅落地,天气才逐渐放晴。裴炎写下的“青鹅”二字的含义,也随着他的死成了未解之谜。

在裴炎死后的当天下午,朝廷大臣们在集贤殿议事,纷纷讨论裴炎所写的这两个字。有人认为这是无心之作,也有人猜测这是临终遗言,众说纷纭。直到武则天走进殿中,才揭示了事情的真相。

她解释道:“青鹅”二字看似简单,实则暗含玄机。拆解“青”字,上面是“土”,下面是“月”;拆解“鹅”字,上面是“我”,下面是“可”。将这两部分重组,便成了“土月我可”,意思是“待到明年端午,我必复起”。这显然是在暗示谋反。

武则天的解释让在场的大臣们恍然大悟。原来裴炎早已暗中策划在明年端午发动兵变,而端午节正是长安城举行赛龙舟活动时,禁军和城防最为松懈的时刻。

随后,御史中丞李昭德提出,裴炎的家中还发现了大量书信,其中显示他确实在暗中联系各地藩镇,为发动叛乱做准备。尤为关键的是,他与凉州都督李克用的信件,明确提到“端阳之期,举事可期”。

永昌元年五月十五,武则天发布了诏书,公开了裴炎叛乱的详细经过。诏书中指出,裴炎不仅谋划叛乱,还与外藩勾结。经查,他曾派心腹带重金前往突厥,试图联合突厥兵马,伺机入侵。

诏书公布后,朝廷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查工作。裴炎的党羽一个个被捉拿,许多人或被流放,或被贬职。这场清洗持续了近三个月,直到相关势力彻底瓦解。

然而,裴炎案件的影响远未结束。朝廷对裴炎的家产进行清理,发现他在长安、洛阳、扬州等地拥有大量产业。其财富的总值,甚至超过了当时国库一年的收入。

在清点财物时,官员们还在裴炎的一处宅院的地窖中,发现了大量金银,这些金银被精心装在木箱中,并标有不同官员的名字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单双快三计划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